双重转型:中国经济建设的逻辑主线
从建国后到目前的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主要是从两条主线推进的,一个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另一个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提升。对于这两条主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概括为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双重转型是对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研判与战略把控。准确认识双重转型,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过去历程,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知和精准把握中国经济建设的未来走向、战略设计和政策制定。
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经济转型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而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被认为是通往工业社会的另一条道路。“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和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中国正是这样实践的。然而,它们的实践表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工业社会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建立的大型工业企业,效率不高,代价过大,而传统农业社会的种种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即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双重转型没有前例,是新事物。从实践层面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无需体制转型,只需发展转型,把传统的农业社会建设成为工业社会即可。为此,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也不会研讨双重转型问题。而1979年以后的中国则不同,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替换为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体制转型;与此同时,要进行发展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把中国建设为现代化国家。
在双重转型之中,体制转型是重点,体制转型制约着发展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型,属于管理机制的转变,需要将对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不充分的经济管理机制,转变为对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并依据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力的管理机制。显然,成功的体制转型将会带动发展转型的成功,否则,如果体制转型不能剔除妨碍经济活力的管理机制,不能构建起发挥经济活力的管理机制,发展转型就会随之受到遏制。我们之所以大力推进体制转型,是为了服务于发展转型,而为了实现成功的发展转型,建设好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实现成功的体制转型。
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至今日已26年,这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的体制转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新时代,中国推进体制转型、完善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繁重、挑战依然严峻。体制转型与完善的核心仍然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在一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就是在于政府的越位或缺位,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等。在新时代,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环节是政府能否摆正自身的位置,能否克服改革阻力去消除妨碍市场发挥作用的障碍。
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的发展转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