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初心使命
在风雨如晦的20世纪初期,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青年邓小平经历了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浴火重生过程。他16岁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起一名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矢志不渝为此奋斗了70多年。
“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孕育了青年邓小平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辛亥革命前夕,读小学的邓小平参加“保路运动”的鼓动活动;辛亥革命后四川各地武装起义时,邓小平曾到父亲的军营里住了两天,好奇、兴奋地体验“军旅”生活;袁世凯称帝后,军阀混战,连年不息。这时,少年邓小平开始萌发一种“简单的爱国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五四运动中,邓小平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洪流中,产生了初步的爱国和民主的思想。1919年,15岁的少年邓小平遵父命到重庆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件事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1964年2月,邓小平同泰国前总理乃比里谈话时曾说:“其实我们当时去法国,也只是抱着一个‘工业救国’的思想。当时我才16岁,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就想出洋学点本事,回来搞工业以工业救国。”
到了法国,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变成了泡影,失学、失业、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迫使他重新对人生作出新的抉择。施奈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超强度的劳动,以及勉强糊口的各种打短工,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有了更切身的感受。性格开朗、乐于交际的性格又使他很快融入赵世炎、李立三、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革命圈子里。在人生观形成阶段,邓小平的信念是很纯洁的,如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填写履历表时所说:“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入党宣誓是一件很庄重的事”邓小平是在哈金森橡胶厂做工期间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王若飞经常和他一起散步、交谈,向他介绍革命思想。邓小平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关于社会主义的书报”。有自己劳动生活的切身体会,有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再加上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书籍的观点,邓小平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他开始向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靠拢,参加一些活动,受到团组织的关注和重视。
1923年6月,邓小平来到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边做杂工,一边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杂志编辑工作。这个过程,邓小平在1926年1月写的自传中说,那时社会主义的团体在西欧已经成立了,不过因为我的生活太浪漫,不敢向我宣传,及到1923年5月我将离开蒙达尔纪时,舒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