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极其重要,“落地”更为关键
——改革“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有机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全新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深度开放的大幕徐徐展开。五年多来,在改革推进到“深水区”时,我们以“涉险滩”“啃硬骨头”的精神,“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党的十九大到十九届三中全会,再到今年的“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提速的态势愈益彰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愈益聚焦简政放权,亟待进一步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使改革部署和方案落地生根,坚决防止不作为,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全面展示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实现良制善治的旨归。
“中梗阻”其意是指中间阻塞、阻挡。在改革的视域中,“中梗阻”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只是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阻滞改革的危害性上则是一致的。
改革行进到第40个年头,改到深处既是利益调整,更是“啃硬骨头”。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极其重要。改革如何破局?就是要树立强烈的现实导向和问题意识,以问题倒逼改革,尤其要善于抓重点、抓难点,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这是改革的基本逻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就更要着眼关涉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手化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最迫切的矛盾,着力打破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的思想引领下,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既要厘清各项改革的设定条件、约束条件,又要设定好阶段性目标和推进路径,进而按照中央制定的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稳健、快捷地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此谓“抢占先机”。
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更为关键。改革如何落地?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检验各级政府和改革者改革决心、改革韧劲、为民情怀、责任担当、执政能力、执政公信力的基本尺度。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愈接近实现改革目标,阻力和困难往往愈大。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就有可能落空,而不能落地生根,此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就需要实现改革“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有机对接。而要实现它们的有机对接,就要化解和打破“中梗阻”导致的改革胶着局面。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调整格局,“中梗阻”的表现样式形形色色。“中梗阻”的典型体现,就是中央的政令不畅,顶层设计的方案、部门制定的方案、基层实施的方案互相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和威信,从而使改革形成空转。
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工程,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基于现实的要求,它们同向同时发力,最核心的是解决“制”与“治”的关系问题,形成良制善治的现代治理体系。而打通改革“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之间的“中梗阻”问题,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则是其关键环节。打破改革“中梗阻”,其方法和路径就蕴含在对问题的分析之中。打破改革“中梗阻”,彰显良制善治,归根到底,旨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林建华,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