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时间:2018-09-26 10:29:00 作者: 点击量:
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核心提示: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外部势力的压力,保持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基础,坚持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前提,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保证。新时代,我们应通过持续的思想建党、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从容应对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外部压力,中国共产党临危不乱、处惊不慌,表现出了强大的自适应和自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骄的优良传统和信念支撑,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严酷冲击和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总揽全局的战略自信、战略清醒、战略前瞻,率领我们党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坚持不忘初心,全面从严治党,从容应对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保持战略定力是制胜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严密组织纪律、强大战略定力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承受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承受的艰难困苦,战胜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战胜的风险挑战,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从而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历史节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中国站起来不容易,中国富起来不容易,中国强起来更加不容易。但发展到今天,中国必定要强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是由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历史潮流。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那么,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21世纪世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当前,保持战略定力,必须保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自信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源于我们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源于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源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坚定以“四个自信”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自信,就是坚定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就是坚定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的现实自信,就是坚定党和国家光明前途和伟大前景的未来自信。这种自信,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法宝。
    保持战略定力,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战略清醒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保持战略清醒,必须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大局,科学判断形势,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要看到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保持战略清醒,必须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最大国情,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保持战略定力,必须保持战略前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就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持不忘初心是制胜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立下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正是基于这一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实现共产主义是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积聚起攻坚克难、无往不胜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把“不忘初心”铭刻在思想上,始终保证党在思想上的坚定性和纯洁性,不断地进行“补钙”“加油”。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不忘初心”始终融化在党员的血液里,锤炼出了对党绝对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清醒政治头脑的坚强品质,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把“不忘初心”铸入到作风中,树立起了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作风。党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对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讲奉献,肯担当,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完成工作,始终做到求真务实,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做人实在、办事实在、服务群众实在,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中国共产党把“不忘初心”落实到工作中。党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成员都立足岗位作贡献,扎实做好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注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熟悉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让老百姓安心、放心、开心。
    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体现在铁的纪律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打不倒、拖不垮、冲不破的法宝,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以铁的纪律,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党员经常自警、自醒,始终保持党的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性,坚决杜绝组织涣散、作风拖拉等现象的存在;使党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成员在风险面前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关键时候、危急时刻派得出、顶得上、过得硬、打得赢。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使得中国共产党由建党初期仅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近9000万名党员、441万个基层组织的超大规模执政党。由弱小党到强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崇高的信念与理想、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
    全面从严治党是制胜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最初仅有50多名党员的革命党,历经无数的风险挑战,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近9000万党员、领导着近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最大的制胜法宝就在于我们党时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因而能够在任何风险面前化险为夷、无往而不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纪律,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集结重兵,对力量薄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发动了五次围剿,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反对派的围追堵截,长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建立起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开始后,面对穷凶极恶的法西斯暴行和“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由弱到强;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海陆空兵种齐备、拥有众多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武器装备落后的解放军,最终打赢了战争,使得国民党土崩瓦解。随着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那一声庄严宣告,中国从此走向了新纪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应对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才能在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保持住自身的强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压力,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正如党的十九报告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高压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强身健体,纯洁队伍;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要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不给权力脱轨、越轨留空子;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引导全体党员正心修身、律己持家、清廉为官,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通过持续的思想建党,获取道路自信。中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走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而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优势,也是获得道路自信的重要保障。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开启了思想建党的序幕,适时纠正了党内出现的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全党全军开展了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1942年起,我们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整顿党的作风运动,破除了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作风,实现了党的思想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展了真理问题大讨论,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决议,对不同时期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党在新时期思想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新时期党的新任务、新使命,着力强调思想建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的高度统一,筑牢了道路自信的根基,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从容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法宝。
    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获取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能实现不同于西方政党“钟摆效应”的“时钟效应”,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在深刻回答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篇章的同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是凭空设想的,是在不断总结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得来的,这是自现代政治社会诞生以来,任何一个政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
    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获取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制定和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也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作出的正确历史抉择。世界上并非只有资本主义一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要求。正是这种制度自信,使得中国共产党化解了一次次的风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获取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积淀下来并代代传承的思想瑰宝,历经千锤百炼,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和异常深远的影响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种文化自信,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风险面前,始终能够巍然屹立。
    (唐任伍,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上一篇:前八月安徽进出口总值增长逾14% 下一篇:人民论坛: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