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乘历史大势 走人间正道

时间:2018-11-21 12:54:12 作者: 点击量:

乘历史大势  走人间正道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于纷繁时势中洞察历史规律、指明前进方向,再一次把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不是谁想开始就开始、谁想结束就结束的,也不是谁想开倒车就能逆转的。

  15世纪以降,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主要大陆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日益紧密。地理大发现开拓了新的市场,引发了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对利润的追求要求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又刺激了技术进步,促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的输出和对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将世界市场连结在一起。各国的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上得到配置,打破了生产和要素流动的地域界限。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就这样开启了浩浩荡荡的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伸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为特征、以电力为核心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勃兴,催生了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培育了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电话等新通信手段也开始广泛应用。此时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到20世纪初,全世界被瓜分完毕。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以排山倒海之势推进,将落后国家和地区一片片卷入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生物工程等为主要标志,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井喷式涌现出来。社会生产力迎来又一轮革命性变革,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强劲的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惠及世界各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快车。1840年,英国国内铁路网建成之年,于中国却是屈辱与伤痛的鸦片战争之时。那个年代,英国将工业品输出到殖民地印度,把印度种植的罂粟做成鸦片走私到中国,再用罪恶的鸦片贸易赚的钱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等产品。此后,在上百年的苦难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从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站了起来,继而向富起来、强起来进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也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五大洲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来了200多家,超过40万名的境内外采购商前来“买买买”,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熠熠生辉的“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展现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也将参展各国更加紧密联接在一起,为世界带来好运、带来机遇、带来福祉。

  尽管经济全球化带给人类的不都是“糖与蜜”,也有“血与火”,但全球化打通了世界经济的“任督二脉”,把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关起门来朝天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则昌盛,逆之则衰亡。

  二、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

  也曾低吟徘徊,几度高歌猛进,一路奔流不复回的经济全球化大潮,如今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较为平缓的航段。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风险挑战,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稳定不确定乃至不利因素凸显。

  一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阵阵寒流。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依然不足,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乏力。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但发展失衡未有根本改观,治理滞后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阴魂不散,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二是经济全球化多年积累的矛盾风险涌动沉沉暗流。最近一轮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大发展,也带来了问题大积累。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南北差距日益凸显。有西方学者感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导致财富日益向少数人集中,仅能坐满一辆伦敦双层公共汽车的全世界最富有的85个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竟然与占地球总人口一半的最贫穷的35亿人所拥有的财富相等”。一些国家还凭借科技、经济优势,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不遗余力地输出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在各地搞“颜色革命”,以“教师爷”身份鼓动发展中国家搞私有化自由化,有的国家“中招”后陷入政治内乱、经济停滞的泥潭。

  三是一些国家掀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股股逆流。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贡献了全球GDP增量的一半以上、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量的1/3以上。一些发达国家陷入焦虑和恐慌,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把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冲击,实行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四处挑起贸易冲突,使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曾经是人们心目中“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一些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究竟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中的矛盾和问题,穿透迷雾,把握规律和大势?

  必须看到,事物总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鲜花与荆棘同在。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演化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已形成紧密联系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将各个国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国际合作关系更为深入,全球经济也越来越成为真正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迂回曲折,它终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符合历史潮流。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客观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资本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也必然扩展到世界范围。在这一过程中被卷入全球化的许多国家烙印着被侵略、殖民、控制、不公平贸易等惨痛而深刻的历史记忆。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有枪炮开道、实行经济掠夺的“原罪”,还促使生产社会性与资本积聚集中的矛盾更加尖锐,扩大了发展不平衡的社会鸿沟。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就是要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问题,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地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世界那么大,变化那么快,风险那么多,越是面临全球性的挑战,越需要合作应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莫尔兹比港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鲜明指出,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正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老路,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在问题面前,各国应当在开放合作中积极寻求更多发展机遇、更大发展空间,积极寻求如何更好推进全球化、如何让全球化真正造福全球。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遭遇寒流、暗流、逆流,但改变不了主流。中国举办进博会恰似一泓清流,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主张、中国贡献。

  三、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犹记得2017年初,就在一系列“黑天鹅”事件使世界风向发生转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少人发出“世界怎么了”的疑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鲜明指出,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场合一再阐明,中国的立场没有变: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主旨演讲中,他进一步强调,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中国倡导的是通往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之道。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一部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产品、充沛的资本、宝贵的合作机会,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13亿多人口的中国主动扩大进口,预计未来15年,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在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宣布了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这些充分说明,中国敞开怀抱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中国倡导的是通往活力增长的创新变革之道。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如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中国深深懂得“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道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正是在创新变革中闯出了一条成功发展道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体制,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的动能。现在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收获一批创新成果,分享经济、网络零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老百姓生活。目前,中国已进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8年创新指数前20名,创新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驱动力。放眼未来,中国敏锐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积极寻求与各国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中国倡导的是通往平衡普惠的公平包容之道。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公平。那种少数国家独占经济霸权的全球化,精英受益而平民遭殃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却留下贫弱污染伤疤的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反对。前几年,欧美、亚洲、拉美等地区此起彼伏的反全球化浪潮,以及美国“占领华尔街”、法国“黑夜站立”等社会运动,发出反思经济全球化的呼声。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呼吁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张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让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均等,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机遇,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本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中方特意邀请35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参展,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赞比亚的蜂蜜、冈比亚的民族服装服饰、南苏丹的手工艺品等,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赢得了众多关注。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中国倡导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

  再过一百年,当人们评述今天的时候,一定会如是说:那时的中国把握住了历史的趋势,摸清了发展的规律,走稳了人间的正道。(钟轩理)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 下一篇: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