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改革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不断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多达203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更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了谁、成果由谁共享等重大价值问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凸显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必须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改革回应社会关切、顺应人民期待,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共识、激发动力。这说明,新时代我们更加明确改革开放的价值指向,更加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敢闯敢干的实践勇气、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自我革新的进取精神,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跨越。在新时代,一定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和热切期待,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涌现。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已经形成,接下来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分蛋糕不是共分财富吃“大锅饭”,更不是平分富人钱财,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同时人人享有、发展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唯有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开放事业一定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是党的根基和血脉,是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发展的丰硕成果,托起十三亿多人民的幸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地位。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价值主体,还是改革开放事业成败的评判主体。评价改革发展成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要看有没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一如既往地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要把“人民满意政策、听取人民声音、考虑人民意见,发展举措向人民汇报、让人民知晓,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数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步,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意愿、经验、权利和作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智慧。只有始终相信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新天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遵循“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要有评价标准。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作指引,改革就很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科学评价改革开放成败的判定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强调立足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并从群众期待领域出发,使人民群众在科学把握和处理改革重大问题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个标准为评价改革发展成效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判断标准,改革就可能走偏,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两个是否”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论断,是对改革实践的新认识,与“三个有利于”思想一脉相承,彰显了理论创新和改革进程的内在延续性和一致性。它体现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向何处去”的正确解答,是改革“改得怎么样”的衡量尺子。掌握好这个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有底气、有力量、有成效。凡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够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改革举措,就是正确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国家就支持,人民就拥护。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抓住“两个是否”,在多元利益博弈和矛盾中“试”出解决问题、推进改革的关键举措,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和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立场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实践深刻昭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改革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人人享有发展成果,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沈江平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返回首页 | 企业介绍 | 产品展示 | 招纳贤士 |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3013228号-1 Copyright © 2011 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