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勃:保护世界遗产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3月23日上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共同见证下,中意两国签署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协会旨在对中意两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进行推广、开发和共享缔结友好关系的协议》,两地缔结为友好遗产地。这是蜚声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进一步走向世界新的里程碑。
去年7月初,笔者来到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所在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挂职扶贫。在近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当地人民淳朴好客、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
梯田本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或农业景观,何以成为一种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自唐代起,哈尼族同胞即定居于此,年复一年地开垦耕耘,形成极大高差、庞大规模和一种精密的稻作体系。
每当仰望高达数千级的“阶梯”,我都会对哲学家康德所阐释的那种将要“融化”于壮阔山河之中的“崇高感”有更深的体会。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代代哈尼族同胞用自己的双手雕刻而成的人间奇景。
值得强调的是,哈尼族同胞的这种自强不息,绝非战天斗地的一味蛮干,而是始终渗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了一个“四素同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闭环。
在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大山、守护森林,村寨聚落的选址都显现出一种人类对山林的敬畏和谦卑,永远不会涸泽而渔。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正如当地民歌《元阳梯田》中所唱的:“田种高山巅,家住云端里,千座峰峦悬梯,万仞峭壑叠翠,阡陌纵横哀牢,大地诗雕乾坤……留下祖宗田,福泽惠子孙,哈尼传万代,滇南好壮丽。”
哈尼梯田承载的千年历史、发展模式及其背后丰富的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为世界人民所看重。2018年11月,笔者曾在此接待过一个欧洲学者考察团,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女士站在梯田边上大为感叹,她顺便给我展示了手机相册里的欧洲葡萄梯田和当地农民生活变迁的展览,她认为,中欧的两种小农经济是相似的,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也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她还说,几十年前,自己的家乡也是同样的情况,城乡之间融合发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过程。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农业遗产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是哈尼梯田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坚守的生命线,也是哈尼族同胞的郑重承诺。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现挂职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返回首页 | 企业介绍 | 产品展示 | 招纳贤士 |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3013228号-1 Copyright © 2011 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