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历史和经验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丰功伟绩的历史。我们要认真总结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营养,珍惜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王朝腐朽,近代中国变得积贫积弱,民族内忧外患交织、人民生灵涂炭。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真正找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国人民的命运才开始转变。新中国70年的历史,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民族能够在内忧外患之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能够在水深火热之后过上小康生活,中国能够在满目疮痍之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伟大转折,是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千疮百孔的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封锁等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并相继采取没收官僚资本、“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国民经济、取缔旧社会丑恶现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紧接着绘制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进行了必要准备。
从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后来我国一切发展成就的政治前提和根本制度基础。随着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新中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10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了中国基础工业方面如“共和国长子”等巨大成就,也犯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错误。应该说,在我国如何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前进中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后来找到正确道路的财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总体上实现小康。这是继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展开,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带来了空前深刻的变化。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向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先后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决策。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从“七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如期完成;同时兴办经济特区,开放东南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香港、澳门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祖国。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年均2.9%的增速,经济规模从1978年世界第11位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中国人民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脱贫夙愿。
邓小平指出:“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目标
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蹄疾步稳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是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70年的宝贵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丰功伟绩的历史。我们要认真总结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营养,珍惜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一,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伟大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找到一条好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建立在伟大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看准了、走定了。今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人民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第二,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文脉,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也是新中国70年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就得出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国,弘扬中国精神,本质上就是要以文化自信筑牢民族之根,坚守强国之魂。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国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精神上也必须强大起来。当前,尤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体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极大热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道德基础。
第三,凝聚中国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部生生不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一部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部新中国70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丰碑史是党和人民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70年来,无论是干革命、建政权,还是搞建设、抓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凝聚中国力量,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第四,做出中国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奉献中国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过去坚定支持和大量援助亚非拉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结下深厚友谊。现在中国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依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可靠的朋友。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向全世界充分证明国家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为目前处在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增强信心和鼓舞,而且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始终心系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担当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中国70年的辉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未来同样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新的奇迹。
返回首页 | 企业介绍 | 产品展示 | 招纳贤士 |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3013228号-1 Copyright © 2011 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