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皖北地区是隋唐运河通济渠(也称汴渠)的流经之地,河道长达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无水河段约133公里。大运河作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该地区核心文化品牌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运河保障了江淮漕运和政权稳定。“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隋唐定都关中,关中虽号沃野,然地狭人广,所出不足以供给京师。把远离京师的黄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粮食和物资调运长安的漕运问题,成为隋唐最要紧的财政问题。“安史之乱”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重创,江淮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汴渠是输送江淮漕粮的主渠道。宋代视汴河为“建国之本”,汴河更成为王朝命脉之所系:“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大运河催生了江淮沿岸城镇发展兴盛。宿州本为徐州符离县的“埇桥”小镇,随着大运河的通航,该地快速崛起,成为南北物质运输必经之地,时人谓“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每天有许多官私船只停泊。商旅上岸入城投宿,或直接通过这里市易物资,临河大街小巷,遍布客栈、酒楼、饭店等。唐末庞勋起义,夜袭埇桥,劫掠宿州城中满载粮资的货船三百余艘,宿州商旅云集的繁华富庶可窥一斑。经济繁荣,文人墨客亦云集于此,白居易、韩愈、皮日休等均曾寓居宿州,留下众多诗篇。此外,今安徽境内尚有诸如柳孜镇、灵璧等运河名镇。
大运河促进了江淮区域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大运河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促进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它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政治中心的连通渠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的主要连通渠道,江淮物资通过大运河运销各地,驰名中外。唐玄宗开元29年(公元741年),曾在京都长安“广运潭”举办东南“轻货”博览会,这次盛会中“宣城郡船,载有空青石、纸、笔、黄连”等名品。自此以后,以宣纸为代表的江淮手工艺品扬名京师,驰誉全国。江淮物资中最引人注目是江淮茶叶,当时还出现了通宵经营的茶市。北宋定都运河城市开封,汴渠是当时最紧要水运要道,《清明上河图》把汴京之繁华凝结于卷轴中,让人神往。此外,江淮物资通过运河北上洛阳等连通陆上丝绸之路,南下扬州等地,连通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世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正以另一种方式,给它曾经流淌过的江淮热土带来无上的荣耀。立足新时代,对安徽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为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提供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丰富,涵盖大运河河道遗址、泗州运河故道、运河桥梁遗址、运河码头遗址、实物遗存(精美瓷器、沉船、宋花石纲、残碑等)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百善镇百善老街、柳孜古镇、蕲泽古镇遗址等运河村落遗产,还包括淮北花鼓戏、灵璧钟馗画、萧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大运河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服务当代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比如,利用现代化数字科技整体还原安徽大运河的历史画面,在助推运沿线文旅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让安徽大运河文化成为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运河文化带见证和积淀了沿岸人民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伟大创造,今天大运河文化作为整体线性文化长廊日益受到关注,打造大运河经济文化圈的时机业已成熟。安徽要善于与大运河上下游城市群开展基于运河文化的互联互动互通。时至今日,运河上下游的京津、苏杭地区仍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纽带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找准定位,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与发达省市加强沟通协调,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带来生机活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安徽大运河文化汇聚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族风情,也凝集着江淮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大运河开凿期间,“发河南道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又“发淮南诸州郡丁夫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入江”,运河修成之后,日常维护,每每需要疏浚河道、护堤固坝,可以说,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史。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好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征的大运河文化精神,让安徽大运河文化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崔兰海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基地)
返回首页 | 企业介绍 | 产品展示 | 招纳贤士 |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3013228号-1 Copyright © 2011 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