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虽然,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外,中央也曾多次关注贫困线上的边缘人群,但“解决相对贫困”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在中央全会公报中提及。目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面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整合社会资源与政策协同。扶贫工作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要在政策上加以协同。目前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加入到扶贫行列,但是大多以慰问品、慰问金为主,缺乏资源整合和政策方面的统一协同,难以形成体系,发挥合力。要实现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首先是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就业渠道。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不能光喊口号只做样子,要扎扎实实俯下身子帮到点上。同时政府应当对这些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优惠,如减免税费等。其次政府需鼓励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包村到户,提高社会力量的责任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与精准扶贫政策协同。最后要积极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切实的帮扶措施,不应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面对精准扶贫,而是做到真扶贫,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担负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适应贫困家庭人口结构性变化。现实中,老龄人口贫困化和贫困人口老龄化是一大社会问题,而且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首先,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帮助贫困老人脱贫是一项重要任务;其次,近年来放开的二孩政策,虽然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对于生育二孩的贫困家庭的脱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还有因病因残致贫问题,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中病人越多、残疾人越多,家庭收入就越低,越难脱贫。为此,需要强化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改善基层养老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养老补贴标准,保障残疾户、病灾户的医疗服务,提供大病保险,提高报销比例,积极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对于生育二孩的贫困家庭给予一定奖补,提供托幼服务,帮助其早日脱贫。
实现对弱势群体扶贫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扶智更扶志,贫困人口大都是能力贫困,要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脱贫能力,增强脱贫的志气,依托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靠贫困户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按照对弱势群体扶贫扶智相结合的思路,精准扶贫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贫困地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优化贫困户子女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干部结对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辍学。二要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拓展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的服务项目,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做到应保尽保,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三要不断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技队伍建设,加强贫困户农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效益。
如何建立并完善动态调整扶贫考核制度的问题。扶贫考核制度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环节,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对贫困户进行动态跟踪,动态考核,动态调整。依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扶贫对象的帮扶措施动态调整,让已经稳定的脱贫村与脱贫户及时退出,使新增的脱贫村与贫困户及时纳入,从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进有出,扶贫库信息真实准确。利用互联网完善精准扶贫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和考核机制,结合“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先申报、再审核,实行动态进出,由原来的一年一次调整为半年一次,面对突发性贫困人口,将识别后的贫困圈外人及时纳入新的贫困人口,可以建立社会资金筹集渠道,设立机动性、突发性的扶贫专项资金,为机动的贫困人口预留部分资金,及时做到按需、按贫困人口的实际社会经济水平来帮扶贫困人口,为防止专项资金被挪用、被截流,所有资金网上监管,动态更新,直接拨付扶贫项目、贫困人口。
如何着力为基层减负注重帮扶实效的问题。在精准扶贫领域要“实”字打底,要厘清权责的尺度和边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和问责,让基层帮扶干部从“填表册”“写总结汇报”“留照片痕迹”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困难群众上,少在应付检查上做文章,真正给基层减负,崇实重效。给基层减负,要抓实效,要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流程再造,要理顺扶贫过程和扶贫成效的关系,过程是看帮扶的过程而不是看材料的过程,扶贫成效最终看是否脱贫而不是看基层报上来的数字材料。2020年是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时刻,这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基层政府和基层的扶贫主管部门面临很大压力,需着力解决好为基层减负和注重帮扶实效的问题,实现全面脱贫的最终目标。
返回首页 | 企业介绍 | 产品展示 | 招纳贤士 |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3013228号-1 Copyright © 2011 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