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怎样称呼中国
中国,中央之国、居天地之中,治于四夷,正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尚书·梓材》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诗经》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等。中国,又称华夏、中华。《书经》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即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中国与华夏之称谓,皆为国人自称之名,彰显出一种中央之国、礼仪之邦与衣冠上国之状态。那么,古代世界其他诸国又是如何称中国呢?这种称谓又蕴含着何种信息与意义?
秦、秦奈与赛里斯
古代世界最早出现有关中国的称谓为秦(Chin)或秦奈(Sinae)与赛里斯(Seres),这些称谓出现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期间。秦或秦奈,一般为从海路接近中国时的称谓。该名称被认为经由马来人传下来——马来人将秦王朝称为Chin,并以其指中国。古代印度文献《摩奴法典》《摩诃婆罗多》《政事论》提及Cina,并称此地产丝。古代波斯史料称中国为Machin,即Ma+Chin,意为大秦、大中国。
Chin、Chinas在传入西方之后转音为Sin或Thin。1世纪左右,一位罗马商人从红海出发到达印度西海岸,并著《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一书。他在书中记载了从红海至印度西海岸的航行路线,提及经过印度东海岸之后,如果直向东行驶,那么右边就是大洋。大洋止于某处,那里有一座被称为秦奈的大城,产丝。往秦国甚不易,由其国来者亦极少。这位作者可能也是西方世界首次使用该名称呼中国的人,之后1—2世纪期间著名的埃及天文学家与地理学家托勒密所记之秦奈应是由此而来。西方作家在提到秦或秦奈之时,绝大多数称其处于大洋某处,显示其是从海路认识中国的。
Seres意为“与丝有关的”,该名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中频繁出现在希腊罗马作家笔下,最初指人,之后演变为指代中国的地理名称。这一名称是西方人从陆上丝绸之路接近中国时的称谓。赛里斯这一称谓仅指中国北方。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地理学家与历史学家斯特拉波曾提及赛里斯人。1世纪罗马地理学家梅拉与普林尼最早提到赛里斯人的具体方位,其中梅拉称:“亚洲最东部有三个种族,即印度人、赛里斯人与斯基泰人,印度人和斯基泰人居南北两端,赛里斯人居中间;赛里斯人以诚实著称”。普林尼称:“赛里斯人以树木出产羊毛,闻名遐迩;他们将羊毛纺织成线、将线纺织成布匹。”这里的羊毛即指丝,显示此时西方对丝的认识并不准确。
托勒密则首先使用赛拉与赛里斯两个名字,赛拉指赛里斯人首都、赛里斯指其国家,并称未知地旁有极东部的大亚细亚、秦奈与赛里斯国,赛里斯国和它的都城在秦奈国的北方——此记载便显示赛里斯指中国北方。据这些古代希腊罗马作家之记载,可以发现他们笔下的赛里斯国主要生产生丝,位于极东的北方大陆地区。
中世纪时期,赛里斯这一名称被沿用。6世纪拜占庭史家普罗科比曾记载在一个名叫赛林达(Serinda)的地方,修士们从印度将蚕卵带回拜占庭,从此养蚕业在罗马领土上建立起来。Serinda即由Ser(es)与Ind(ia)两部分构成,指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地区,通常认为指于阗或中亚地区。
桃花石
继秦、秦奈与赛里斯之后,古代世界对中国一个流行的称谓为“桃花石”(Taugas)。7世纪早期,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在《历史》中曾记载了一个名为桃花石的大国:“桃花石距突厥一千五百里,居住在桃花石的外邦人,为人数众多而极勇敢的民族,世界诸国几乎与其无法匹敌……桃花石从不受王位纷争之扰,这是因为他们据家族血统选取君主……桃花石国盛行偶像崇拜(佛教),但有公正的法律……生产赛里斯丝线的蚕虫在这个民族中到处可见,它们已经历经许多代的变化,色彩斑斓。”
西摩卡塔所记的桃花石显然指古代中国。但是关于Taugas一词之意义,中外学人却有多种不同认识。如法国汉学家德经认为Taugas应为大魏(Ta-g?ei),即鲜卑拓跋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元魏政权;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与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进而认为其应指元魏政权的建立者拓跋(Thak-bat)族;德国汉学家夏德认为应指“唐家”,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引申为“唐家子”,即中国的唐王朝。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