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乡村文化式微因由

时间:2018-08-13 11:34:00 作者: 点击量:
乡村文化式微因由
 
    文化是乡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乡村文化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强烈冲击,其根基越来越羸弱、种类越来越稀少、底蕴越来越浅薄,其作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冲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写道:“近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已经或正在经历乡村城市化过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村庄数量逐年减少。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淡出人们视野,有一些村庄千疮百孔、今不如昨:河流污染、垃圾遍地,在很多地方,乡土民俗、传统文化、乡村技艺等乡村传统日渐衰落,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故乡。
    外来文化的侵蚀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既有交流和交汇,也有排斥和抵牾。长期滋养中国农民的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中,逐渐被边缘化。比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官员为了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将乡村文化建设置于经济建设的从属地位,大肆开发民居建筑群落、寺院祠堂、廊桥楼阁、书院官厅,忽视保护,致使许多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被破坏被抛弃,几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文化难寻踪迹。再比如部分农村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视文化的人文属性和生态的自然特征,无中生有地“编造”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野蛮开发、蓄意利用当地文化禀赋,使得乡村文化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导致乡村文化缺乏生命力。再比如某些农村盲目追捧城市文化,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城市风格,热衷于“移植”城市模式,致使千村一面,毫无特色与个性。另外,还应清醒地看到,某些农村地区的政府决策者们出于对西方工业化理念和城市文化形态的艳羡和盲从,往往将这些理念和形态不加思考地引进乡村,加之目前很多乡村并未意识到自身文化价值与潜力,被动地复制已经异化了的设计改造,而经过改造的乡村从表面上看尽管房子更加漂亮、村容更加整洁,但却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破坏了乡村世界代代因袭的社会秩序,终结了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褪色和不断消亡。
    文化传承的内在断裂
    传承性是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根本途径,但传承需要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之上,正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所说:“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其文化的传承、流布、创新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社会化使得文化在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文化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村落毁弃于城镇化进程中,众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谋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日趋增多,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一些留存的村落也面临着工业化冲击和城镇化挑战,乡村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我们知道,乡村文化中的许多技艺性文化品种,往往是依靠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师傅传给徒弟的方式,沿着世世相习、代代相传的路径传承发展下来的。鉴于当下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后继乏人,乡村文化出现内在断裂也在所难免。
    (刘金祥,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原载于《北京日报》)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下一篇:省属企业、市国资委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在合肥召开